冬至沿襲數千年,形成了獨特節令食文化。
諸如:餛飩、餃子、湯圓、赤豆粥、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冬至食品。
曾較為時興的「冬至亞歲宴」的名目也很多,
如吃冬至肉、獻冬至盤、供冬至糰、餛飩拜冬等。
◎吃冬至餃子不凍人
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,吃餃子、吃餛飩的習俗,
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、冬至長線麵的習慣。
吃「捏凍耳朵」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。緣何有這種食俗呢?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,他告老還鄉,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,寒風刺骨。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,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,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,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,撈出來剁碎,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,再放下鍋裏煮熟,做成一種叫「驅寒矯耳湯」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。服食後,人們的耳朵都治好了。
後來,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是故形成「捏凍耳朵」此種習俗。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,也有的稱它為「扁食」和「燙麵餃」,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餃子不凍人。
早在南宋時,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,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,後逐漸盛行開來。相傳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,百姓不得安寧。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。百姓對其恨之入骨,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「渾」與「屯」之音,叫作「餛飩」。恨以食之,並求平息戰亂,能過上太平日子。
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在冬至家家吃餛飩。
◎冬至吃湯圓大一歲
吃湯圓也是冬至傳統習俗,在江南尤為盛行。
「圓」意味著「團圓」「圓滿」,冬至吃湯圓又叫「冬至糰」。
民間有「吃了湯圓大一歲」之說。冬至糰可以用來祭祖,也可用於互贈親朋。古人有詩云:「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」
潮汕也有「冬節丸,一食就過年」民諺。孩子們最盼吃甜丸,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?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,老是不亮,故潮俗有「冬節夜,囉囉長,甜丸未煮天唔光」的童謠。
在江南水鄉,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。相傳,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,他的兒子不成才,作惡多端,死於冬至這一天,死後變成疫鬼,繼續殘害百姓。但是,這個疫鬼最怕赤豆,於是,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,用以驅避疫鬼,防災祛病。
在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,用糯米粉捏成雞、鴨、龜、豬、牛、羊等象徵吉祥如意、福、祿、壽的動物,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祖宗。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稱「祭祖」。◇
------------------
💎成為會員 📧訂閱電子報
https://hk.epochtimes.com/subscribe
🔔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
🍎iOS:https://bit.ly/epochhkios
🤖Android:https://bit.ly/epochhkand